用幾天的時間,勞動報記者記錄下服貿展區大型企業的人才戰略。
第三屆進博會上,被譽為“最強大腦”的服務貿易展區擴容至3萬平方米。匯聚四大和一眾500強企業的展區今年更加專業,大企業更注重復合型人才,認為機器不能完全替代人,人工智能和人同樣重要……用幾天的時間,勞動報記者記錄下大型企業的用工和培訓策略。
對“專業性”給出新定義
普華永道中國人才與組織變革管理咨詢業務主管合伙人于晨認為,“新時代”對企業的人才培養方式帶來新的挑戰。在普華永道的人才戰略中,對“專業性”給出了新的定義,需要人才能夠在技能的專業性和管理的專業性上并舉。
“我們在三年前就發現,例如普華永道,人才結構不再是傳統的金字塔型,初級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充分代替,因此,我們的人才結構將形成棗核型。”于晨告訴勞動報記者,新的科技,雖然“取代”了一些傳統的工作崗位,但是卻給每個員工帶來了更大更廣的發展平臺。“以前大家可能認為普華永道就是會計師事務所,但如果今天我們去看,實際上普華永道已經能夠從公司戰略到運營的各個角度,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
“信息科技不斷發展,大數據、云端運算、機器人、數字化等應用的興起,影響力愈見深廣,遍及全球不同行業。會計行業也不例外,走向會計信息化,帶動企業在招聘及培育人才,以及專業會計組織進行專業資格課程改革等方面,亦要作出相應配合,加強創新及科技的相關元素。”安永大中華區業務主管合伙人畢舜杰認為,“可見會計從業人員在考取專業資格的同時,也務必提升大數據分析、解難、創新等多元技能,以迎合行業發展所需。”
更靈活的“畢業生實驗室項目”
“行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為此我們也一直在不斷求變。我們非常重視人才戰略。”畢舜杰告訴勞動報記者,作為四大之一的安永,招聘大學畢業生遴選過程包括:網上評估、能力傾向測試、小組評估及個人評估。
“以往我們比較看重求職者的溝通技巧,但近年則同時著重他們是否具備數據分析、創新、解難等技能,以及商業觸覺。從專業背景來說,目前新入職的員工中有12%的畢業生是STEM專業,對STEM學生的需求也在逐年不斷增長。”畢舜杰指出,安永對于人才的培養是靈活多樣的,“畢業生實驗室項目”就在員工中十分受歡迎。
勞動報記者了解到,“畢業生實驗室項目”配備了專業的導師,通過培訓,實例和考試學習數字化審計,之后讓畢業生員工加入實戰項目,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字化能力,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問題,為客戶提出改進的空間。
“安永亦會通過舉辦‘安永領航-培育未來領袖計劃’及‘安永年度稅務精英大賽’,以吸引更多大學生的加入。”畢舜杰告訴勞動報記者,今年,安永還為全體員工帶來了一項新的人才培養計劃“EY Tech MBA”,與霍特國際商學院合作,基于EY Badges平臺,按照員工興趣構建個人課程。課程涵蓋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數據分析(Data Analytics),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到變革領導力(Transformative leadership)等110個新興子領域,并且課程保持與時俱進。
財會專業學生應學習編程技術
勞動報記者注意到,今年的服務貿易展區,“四大”中的德勤帶來了它的“小黃鴨智能工廠”,而借助VR技術,德勤正幫助未來工廠加速智能制造戰略落地。
同時,德勤還帶來了它的財務機器人智能手臂,幫助完成人工操作,這將大大解放人力去做更有意義的工作。機器人手臂還具備數字化能力,不再需要人機操作過程中的人機交互界面。
同樣在服務貿易展區,也有一些人工智能的新技術亮相。如普洛斯展臺上一組自動化倉儲設備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這套迷你版的自動化倉儲解決方案,由輸送帶、自動訂單分揀設備和一臺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搬運機器人組成。當大量SKU分布在倉庫各個位置,“人找貨”的難度和工作量增大,自動訂單分揀設備可以讓人固定在相對位置,實現“貨到人”,減少行走和尋找商品的時間。同時,通過AMR機器人實現柔性搬運,有效降低了勞動強度,提升效率。
畢馬威中國首席市場執行官、合伙人周駿向勞動報指出,在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畢馬威更關注人。“今年疫情以來,畢馬威在中國逆勢連開4家分所,并且堅持沒有裁員,也未降薪。從人員的角度,注重員工培訓,選擇積極向上的穩健發展模式。”
“以‘四大’審計的專業判斷,懷疑精神,職業操守是無法被機器替代的。自動化與智能化能夠讓同事們,特別是年輕人,從大量簡單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真正去做分析,發現問題,進行深層次挖掘。”畢舜杰告訴勞動報記者,在服務貿易的人工智能亮點結合“四大”數字化加持,審計會變成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當下,審計師們是站在“審計”和“科技”的交叉路口。財會專業的學生也需要在大學期間多學習技術,因為技術是核心競爭力。畢舜杰認為,現在的審計行業從業者與機器對話的需求不斷增長。“我相信在未來,編程會成為一項重要的語言,財會專業的學生也應該積極學習編程技術,更好地與數據及機器交流。”
大企業偏愛“復合型”人才
“復合型人才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能夠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更有效地完成工作。人機結合能力是復合型人才的一個顯著特點。”于晨告訴勞動報記者。
“大家可以看到,包括四大在內,現在所有的會計師事務所它已經不再單純的是一個比較單純的一個業務線,而是變成了一個以數據轉型為主的多元化多業態發展的整合?;蛘呷矫娴姆諛I態。”周駿表示,復合型人才在整個服務貿易領域都非常搶手。
“復合型人才往往具有很強的“外部視角”。在這個充滿變化的萬物互通的時代,能夠多角度多視角看待事物,試驗不同的思維,去觀察市場、客戶的需求,洞察新的行業趨勢、先進技術。”SGS中國區人力資源總監戴斌認為,除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人才轉型,諸如SGS 這樣第三方檢測檢驗機構,未來的競爭也將是人才的競爭。
“一個合格的檢測管理人才至少需要3至5年的時間培養,檢驗檢測機構應該在現金流比較充沛的時候未雨綢繆、儲備人才,應該從粗放型的管理轉入精細化的管理。”戴斌指出。
人與機器互助,才能長久立于“前浪”
在第三屆進博會上首次亮相的CBRE世邦魏理仕,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同齡人”,也是中國地產發展的“同行者”。在五年前其管理層80%來自中國大陸以外的區域,本土化管理人才僅占20%。五年后的今天,CBRE世邦魏理仕80%的管理層已經完全本土化了。伴隨著本土化人才策略的落地,其營業收入也增長了三倍。
“除工資與福利外,也會同時考慮辦公場所環境的滿意與否,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CBRE世邦魏理仕中國區副總裁季一丁表示,今年第一次參加進博會,來到服務貿易展區,即體會到進博會是一個多元化、資源型、戰略性的平臺。
復合型人才與人工智能,一個都不能少。第三屆進博會上,CBRE世邦魏理仕還帶來了《2030年展望》,關于2030年的生活、工作、投資等各個方面的場景和環境。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說到的未來工作場所將是一個“5G+”的場景,G是指Generation,就是“5世代”——包括嬰兒潮、X世代、千禧一代、Z世代以及自動化和數字化革命帶來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作為新興“勞動力”。
“Z世代是指1998年-2010年出生的年輕人。2020年,第一批Z世代的大學畢業生開始就業。在未來十年間,中國Z世代將占整體勞動力人口的三分之一。“網生代”是此類群體的顯著特征。”季一丁告訴勞動報記者,“我們發現在中國八成的Z世代渴望使用尖端科技,96%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人機合作的新時代。”
未來,將是一個人與機器互幫互助,共同成長的時代,當然也將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長久立于“前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