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落幕。本屆博覽會吸引了世界500強企業參展,有數百項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首次參展,高質量的展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機遇。本屆進博會還延續前兩屆的“綠色”理念,從綠色展位、綠色運營、綠色物流、綠色餐飲四個方面,引導參展企業將環保落實在行動上,展現出中國堅持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共建美好家園的態度。
綠色理念貫穿進博會
“綠色、循環和可持續理念在本屆進博會上得到更深層次的延續和體現。”畢馬威中國商業報告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服務主管合伙人朱文偉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綠色元素融入了進博會的各個環節,在促進展會綠色經濟產業鏈建立的同時,也體現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的新理念。對于后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來說,中國用綠色發展的實際行動,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了希望和動力。
記者發現,綠色、循環、可持續理念在第三屆進博會上體現得很明顯。以綠色、節能形象展現在進博會上的企業數不勝數。與往屆相比,本屆進博會新設節能環保等專區,寶業集團展示了中國建筑制造業集成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技術裝備展區的節能環保板塊,宜家以“更好的家更好的家園”為主題,展現了可持續之家、可持續產品故事、可持續食品、可持續社區工作坊等數個模塊,為人們展現了可持續生活的場景。寶潔再度現身進博會,在快消品行業推動上市了可重復使用的循環包裝箱“大綠寶”,每年可節省快遞二次包裝5500萬個。畢馬威作為專業服務機構第三次參加進博會,助力企業實踐循環經濟,實現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借助全球網絡資源帶來的知識與經驗,協助企業提高環境、社會及管治披露的信息質量。
循環經濟能保持企業競爭力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進博會是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是一個對外交往的平臺、是一個合作的平臺。
在這個平臺上,中資企業借進博會的平臺鏈接全球,外資企業借進博會的契機牽手中國市場。在發展過程中,企業踐行“綠色”理念,發展循環經濟對全球生態環境大有裨益。
“循環經濟對于環境保護、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長遠而重大的意義。”朱文偉對記者表示,相比于傳統經濟模式,循環經濟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特點,本質是一種物質閉環流動的生態經濟。此前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研究報告中曾提到,隨著氣候相關風險的日益加劇,投資者和消費者都日益轉向更具有可持續性的企業,企業要保持競爭力,務必將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模式作為企業戰略的重要部分。一方面,企業應持續致力于產業生態圈的打造,產業上下游整合和回收再利用體系構建是循環經濟體系建立完善的關鍵環節。企業和行業的技術升級對循環經濟發展具有核心意義,節能降耗和回收再利用設備的開發為企業把污染變成資源提供了技術支持。企業可以加深對ESG體系的了解,通過ESG體系幫助企業識別新的收入來源、降低成本并吸引投資者,幫助企業有效應對環境風險、生態風險,并牢牢把握住當下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機遇。
ESG投資策略或是“綠色準入門檻”
近幾年,ESG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均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朱文偉談到,機構投資者順應國內外發展趨勢,將ESG因素納入對企業綜合評估決策中,以降低風險,提高收益。從國際大環境角度看,為了實現所有人更美好和更可持續發展的藍圖,聯合國于2015年發布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出全球面臨的挑戰,包括與消除貧困、不平等、氣候、環境退化、繁榮以及和平與正義有關的挑戰。這些目標相互關聯,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國政府始終響應可持續發展的號召,自2016年簽訂《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以來,加大了對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等的監督管理力度,同時陸續出臺了支持和規范責任投資、綠色金融等的政策文件,并于2020年宣布了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都將持續引導中國走向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投資的角度看,對ESG重視度高和表現出色的企業,其對ESG風險管理能力也往往優于同業表現,因此,能在目前的環境下吸引投資者。有調研顯示,ESG表現出色的企業,其ESG績效和財務績效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性。對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來說,我國交易所對ESG的披露監管日益嚴格,企業需要持續提升ESG信息披露水平以及ESG管治水平。(陳姝含)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